企业博物馆

企业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资讯-交流 > 正文
发布人:企业博物馆
展示历史印迹 传递精神密码
时间:2022-06-14浏览量:969 次
展示历史印迹 传递精神密码-企业博物馆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工有限公司、党群管理高级专家谭晶老师,于5月18日在第五届企业博物馆发展论坛暨《江苏省工业博物馆地图》编撰发布会上,分享了中国石化南化公司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南化公司作为实业模范、教育基地、红色基地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以及其中蕴含的企业家精神。

南化公司建厂已经88年,见证了中国化工的发展历程。1912年范旭东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成回到国内,立志于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1914年7月20日,范旭东先生在天津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结束了中国人民食用粗盐的历史。1918年,在天津创办制碱公司,并于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红三角品牌纯碱。1934年,在国民政府实业部的批准下,范旭东与侯德榜选址南京卸甲甸,筹办南化公司的前身——永利铔厂,创造了一个敢于世界先进企业比伯仲的永利铔厂,时称“远东第一大厂”,南化公司由此诞生,中国化工从此起步。南化公司在创建之初就明白“在今日之中国办工业,只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在永利铔厂建厂初期,大部分的核心设备都购于欧美等国家,关键设备都属于先进设备,同时用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招揽像侯德榜这样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对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装备的坚持,展现了范旭东先生和侯德榜先生高瞻远瞩、志在世界前沿,勇争第一站排头的雄心壮志。           

展示历史印迹 传递精神密码-企业博物馆

1937年,永利铔厂生产出合格的硫酸、液氨,并于2月5日生产出中国第一包化肥硫酸錏,同时硝酸装置建成投产。硝胺装置吸引了日寇的目光,谋求与范旭东合作。范旭东是爱国实业家,拒绝和日本合作,他说“宁举丧,不受奠仪”,激怒日寇。日寇先后三次投炸弹87枚,炸毁并占领永利铔厂,改名为“永礼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浦口工业所硫铵工场”。范旭东、侯德榜被迫带领员工西迁入川,在四川五通桥建厂。在华西基地,范旭东、侯德榜始终坚信抗战必胜,要做好发展中国化工的准备。在此地,诞生了侯氏制碱法,1943年化工学会命名,1953年7月1日获得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

展示历史印迹 传递精神密码-企业博物馆

在这里,大家克服千难万险,建成新塘沽,奠定中国华西化工基地的根基。在这里,范旭东为了筹集资金,与地下党组织共同成立建业银行,永利公司有了党组织的足迹。范旭东虽勾勒中国十大化工厂计划,但因国民政府的腐败未能实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方能夙愿以偿。后来,毛泽东接见范旭东,希望认真谋划新中国的化工发展。范旭东对待实业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45年10月4日在重庆去世,毛泽东送去挽联“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周恩来亲赴灵堂吊唁。1947年,永利铔厂由四川返回南京,地下党组织成立錏厂地下党支部,党支部团结员工自发开展了护厂保家运动,实现錏厂完整顺利地迎来解放。1949年,錏厂获得解放。毛泽东曾经指示:“对付永利铔厂守敌,只能诱至野外歼灭,不能强攻,不能打炮,如果毁坏永利錏厂,就是毁灭了半个南京城。”錏厂获得解放,当时恢复生产非常困难,老职工们自愿减去四分之一工资来帮助錏厂重新生产。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命令南下的第一列火车为永利錏厂送来了焦炭1万吨,帮助錏厂恢复生产。1949年4月,侯德榜在印度塔塔公司提供技术输出,听到錏厂解放的消息,历经千辛万苦,突破国民党和国外的封锁回到北京,周总理亲自到永利办事处与侯德榜长谈,明确提出“永利是技术篓子,汇聚了很多人才,对新中国建设是极其宝贵的”,毛泽东、朱德、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连续谈话,邀请侯德榜参与筹备政协会议。

展示历史印迹 传递精神密码-企业博物馆

1950年4月,侯德榜首先提出将工厂纳入国家生产计划,逐步交给共产党管理,1952年,永利錏厂成为国内首家公私合营的大企业,改名为永利宁厂。1957年,正式改名为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自1953年国家计划运行开始,永利宁厂和南化公司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1951年到1966年,先后诞生35项国内第一,尿素工业及成套设备、硫酸工业及成套设备、催化剂产业、氯碱等有机化学产业、橡胶助剂产业均诞生于此。1951年-1953年,捐资抗美援朝,赠送一架飞机一门大炮,加紧生产硝基类原料供生产医药保前线将士治疗,做出巨大贡献。1956年试制成功包扎式压力容器,中国化工、石油、炼油以及军事由此得到设备保障,周恩来亲自签署嘉奖令,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社论。1966年,利税总额达到了1.19个亿,约占当时全国GDP的0.28%。如果将1965年和1966年两年的利税总额加在一起,在当年相当于建造一座南京长江大桥的总费用。改革开放后,又先后建成大炼油装置、己内酰胺装置、合成氨装置等,在石油化工、煤化工领域不断探索和衍生发展,先后关停了21套能耗高、污染大的化工装置,投资了12亿多元新建了一批绿色、环保装置,创建成功中国石化绿色企业。

南化依靠创新走到今天,也将依靠创新走向未来。南化坚持党建统领、创新求生、群众智慧、职业精神,积极寻求适应时代发展脉搏的化工振兴之路。坚守长江大保护,助力南京打造“创新名城、美丽古都”,融合江北新材料科技园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形成“建设新基地、发展新产业、抢占新高地、打造新南化”的发展思路。同时,跳出南化发展南化,寻找新出路拓展新空间;跳出化工发展南化,由传统化工产业向高端新材料产业和碳产业转型升级,建成科技产业加高端新材料新南化,打造百年老店。南化公司将围绕文化遗产建设文化产业纳入转型发展规划,打造化工朝圣与峰会基地、红色团建与思政教育基地、化工科普示范基地、科技艺术的先锋打卡地,全景式展示范旭东的精神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形成文化精致、景观精美、故事精彩的窗口。

南化公司现有工业遗产31个核心物项,含建筑物21项、工业设施设备2项,人物雕塑2项,文献和文化遗产6项,获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资委网上红色展览单位、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江苏省工业遗产、南京市文保单位和历史风貌区等。    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最早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间遭遇破坏关停。2003年复建陈列室,2014年改扩建为陈列馆,共分根、魂、脉、范四个主展厅,同时在化机公司、研究院分别设立化机馆和科技馆,占地1000多平米。以200多幅照片,180多件文件、图书、产品和名人生活用品等实物,16件工业设备模型和人物雕塑,全面展现了永利铔厂及南化公司的创业发展历史。现场工业文化遗产开发项目有四项:永利旧物、硝酸塔广场、范侯先生塑像和五所洋房,另有毛泽东塑像广场一个。整个红色基地以范旭东先生“报国为民,发展实业”的精神为主线,勉励后人“同心同德,合力前进”。

展示历史印迹 传递精神密码-企业博物馆

如今,南化陈列馆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有超过3000人次预约参观、指导。前不久,中国化工学会发布百年百人名单,永利铔厂创始人范旭东、侯德榜与上海吴蕴初一起名列化工先驱。与永利铔厂以及南化公司直接有关人员12人进入榜单。早在1934年,范旭东先生就提出“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范旭东先生在1945年8月15日重庆祝捷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每个人生在现代,都应该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不单单是为南化团体,还应当扩大到国家,希望团体同人,准备更新的任务,建立更新的事业,把眼光放大一点,不以我们过去小小荣誉为满足,我们应该不辜负自己以往的一点历史,去创造,去发扬,更新的未来。”这就是范旭东作为企业家、实业家精神的体现。


文章来源:“企业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