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企业开放展厅,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让民众的文化生活‘富’起来。”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之一,如何发挥吃苦耐劳、义利兼顾的浙商精神,为广大民营企业参与“共富”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是浙江当下的一大课题。
杭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博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敏提出,鼓励企业开放展厅,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让民众的文化生活“富”起来。其表示,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近百家对公众开放的文博场馆,与此同时,杭州还拥有百余家上市公司,数千家行业龙头企业,其中绝大多数设有企业展厅,甚至是企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如果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在保障安全且管理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让这些企业的展厅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提供‘家门口的博物馆’,为杭州市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共富’工作带来助推作用。”张敏说。在张敏看来,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研究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文化交流与公共教育的重要窗口,更是通向精神“共富”之路的具象阶梯。目前文博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与百姓水涨船高的文化需求的矛盾日益显著。数据调查显示,文博资源普遍向省会城市、发达地区过度倾斜,导致精神“共富”建设在不同地域间存在明显速度差异。“而企业展厅作为潜在的文博资源,利用率低却造价高昂。”
张敏说,尤其是大型企业往往将展厅作为门面,不惜耗费大量资源打造豪华展厅。“真金白银”堆砌而成的展厅实际利用率却极低,往往只在政府考察或是接待客户时才偶有用武之地,导致大量先进的展陈设备因缺乏定期维护而运转不灵,讲解服务水平也停滞不前。
针对上述问题,张敏建议,利用闲置的企业展厅为场所,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联合所在地的基层行政区域共同建设社区博物馆。
张敏认为,于企业而言,此举可让展厅物尽其用,对外宣传企业历史文化,提升大众知名度,对内形成企业风尚,感染员工增强凝聚力,变企业内部展厅为企业“活招牌”。而对于民众来讲,“家门口的博物馆”又可以成为“双减”政策下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触到何为企业家精神,了解民营经济,充实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张敏举例,当孩子们走进海康威视,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先进科技;在网易严选,可以了解到商业模式如何创新;而来到水务集团,又能见识到水资源保护工程。“如今的孩子们,从小便能了解到人民警察、教师、白衣天使等职业的伟大,而对于企业家的概念却不甚清晰,这对于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浙江而言是一件憾事。”张敏坦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开放展厅可以让孩子们补上这一课,对于培养下一代企业家、传承浙商精神起到关键作用。“换句话说,企业家精神也从娃娃抓起了。”张敏说。
文章来源:中新网浙江分网(筹) 2022-03-31
作者:胡丰盛 张雨滴
编辑:张丹
下一篇: 企业博物馆该如何规划和设计?